2009年10月5日

10/9 課前閱讀心得:期刊影響因素和學術評鑑

文章:Seglen,P.O.(1997). 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? British Medical Journal,314(7079),498-502.

這篇文章是在探討期刊的影響因素和學術評鑑的問題,期刊的影響因素是否就代表了學術評鑑的好壞呢?首先介紹索引資料庫(Citation Index),是將引用文獻和被引用文獻輸入到資料庫而編製成的。Science Citation Index(SCI)-科學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即是其中一種,其他還有SSCI,EI等等。

期刊的影響因素是否就代表了學術評鑑的好壞呢?若依期刊影響因素來作學術評鑑會產生許多問題,也就是說所呈現出來的評鑑結果並非能真正代表它的情況。以下提出幾點說明:
1.期刊影響因素並不代表單篇文章的影響力。
2.非引用的文章也被放入引用資料庫中。
3.自我引用有可能是為了誇大其影響力。
4.較長的文章會引用較多文獻,並且具較高的期刊影響因素。
5.研究領域的文獻是迅速即過時的。
6.書本類型未被包含在資料庫的引用資源中。
7.領域中僅有較少期刊的,其影響力會變大。

除了舉例的七點之外,文中還有提到其他的因素都是在說期刊影響作學術評鑑的問題。
這裡說明一下JCR(期刊引用報告)對Impact Factor(IF)的定義:其為某期刊二年前出版文章總數在某一特定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。亦即第一年與第二年出版的文章,在第三年被引用的總數,除以第一年與第二年出版文章的總數。因為這樣的定義,每年的出版文章數,都會影響IF。另外,如果期刊的IF高,但是有可能是被別的領域所引用的,這也和一個領域的動態發展相關。像是在圖資領域,從以前只研究圖書館文獻,逐漸加入資訊、網路、程式等等,就可能引用到資工資管領域的文獻。

我認為學術評鑑若用期刊影響因素作依據的話,簡單來看,似乎期刊被引用次數愈多就愈有影響力,但其中所包含的影響因素太多了,不同領域不一定適用,還有引用者本身是否正確的引用文章內容,也是要把關的。最不好的就是,為了提升學術評鑑的結果,一群人合作互相引用文獻,這似乎沒什麼意義吧!
如何想出一個最正確也最客觀的方法來作評鑑,成為要探討的問題。


文章全文:http://www.bmj.com/cgi/content/extract/314/7079/497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