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:Elings, M.W., & Waibel, G. (2007) Metadata for all: descriptive standards and metadata sharing across libraries, archives and museums. First Monday,12(3).
看這篇文章前,先看了XXC在部落格裡對Metadata的介紹,知道Metadata的定義、目的、種類、功能、要素、限制以及其與編目的關係…等等。Metadata最簡單的說法就是”資料的資料”;一個東西,你把它作描述,這些描述資料就是Metadata,以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為例,你所查到一本書的書目資料(書名、作者、出版者、出版年、頁數……等等)即是,它代表了那本書,而”替代物(surrogate)”也是Metadata的特性之一。
在圖書館方面,Metadata和編目的概念是差不多的,但是Metadata 運用了網路技術(例如:XML),也更強調標準化和互通性,因此能夠不侷限於圖書館使用,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。在秋聲的部落格中有提到RDA(Resource Description & Access)是新一代的編目規則,是以FRBR(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)為模型基礎去設計的,這個編目規則將可能改變以往圖書館的編目方式,館員面臨這樣的新知不知道會有何反應呢?
Metadata的出現,讓許多資料能夠在網路上被找到,因此能獲得此資料的相關資訊,當然它不是完美的,就像藍文欽教授提出Metadata的「無力論」,即是針對Metadata無法做到的事情而發展出來的。我們的確無法完全知道使用者想得到的是資料的那些資訊?我們提供的資料又是使用者需要的嗎?這些資料對使用者產生什麼意義?不同的資料需要不同的資料項目…。如何讓Metadata對使用者產生了解資料的幫助、讓建置者能夠分享類似的資料,以及Metadata在不同領域的通用性,這些都是值得去把它做好的
參考資料:
Metadata
http://www.xxc.idv.tw/dokuwiki/doku.php/metadata , XXC@Note。
RDA的推行與OCLC的態度 http://soundoffall.blogspot.com/2009/01/rdaoclc.html ,秋聲blog。
2009年10月12日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